发扬光大 : 谈中华文化在英国

作者:Emerald Lee

我对于余秋雨的偏执之爱总是引起很多人的疑问声,这两年在英国读完了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我必须承认我无法释然,但是却深深释怀了,不为什么,就因为我对于中国文化的那种来自骨子里的偏执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特别是在英国的时候,如果偶尔有人和自己分享一起看过的书,就总会觉得很满足,而且也喜欢听同样来自神州大地上的人一起谈论属于我们中国文化的东西。

London Chinatown

我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喜欢品读南怀瑾和三国的家庭,所以从小就接触各种古书,开始学书法和国画,甚至连学乐器都是学很少人听过的扬琴。这么多年下来,连我自己不知道我有多热爱中国文化,直到出国,越是在英国住得久,就越深深地感受到离乡背井后对于根植在自己血液里那种对中华文化的极度热忱和向往。

shufa

一开始, 我以为在英国, 文化的性质和表现形态都会被更好地放大, 因为需要去被这个世界很多语言不通, 文化不同的人所理解, 所接受. 可是慢慢地发现, 所谓的中国文化在这边的体现, 其实只是某些传统和通俗的点的放大化和复制. 例如,中国餐馆门口挂着的灯笼和浓墨重彩的宫廷式装饰.

仔细看这些点的时候会发现,它们都没有一个连贯深刻的主题和渗入,只是为了让人在视觉上感受到那是‘中国’的东西, 很直接, 肤浅又单薄, 确实了深刻有灵魂的文化底蕴。

北极猴乐队

为了伪装成已融入英国的文化氛围,我会刻意每天喝英式早茶,和不同的英国本土人聊天,看英剧,听英国摇滚。我以为这样做很快就能把自己‘造’成‘英国人’,进入英国的主流社会。渐渐地,当我越是了解英国文化时, 越是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多的好感,于是进入了“身在英伦心往中华”的节奏.

此后我每天坚持看关于传统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和书籍,跟身边的‘自己人’(同样出国留学的国人朋友)讨论某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话题,然后争执某个不同的观点。但是,我发现,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读中国古典/历史名著或掌握一两项中国传统的特长(例如国画,书法,古筝,琵琶等等). 不是因为没有家庭条件或机会, 很多国人年轻一代选择学习油画, 钢琴或小提琴,反而很少有人去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艺术。很多东西,看起来是经济形态的体现而实际上却都是文化心态的本质.

sidamingzhu

我做过一个调查问过很多人,很多人没有看过四大名著,也表示对类似的书籍没有很大的兴趣,包括对于其他的陶瓷,故宫等有中国代表性的东西也没有深刻的认识或者是兴趣。相对于国内前几年一直加温的国学热,国外的环境却是如此的冷清。其实,作为一个学生,一个中国留学生,我们不妨想想这个问题,连我们自己对于自己的文化都没有全面或者是比较深刻的认知,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感兴趣呢。

先不说文化这种太过深刻的问题,读书,是来的更实际,更客观需要的。很多人总是有这样子的观点,既然来到了国外就应该把自己彻底装扮成华丽的英国人,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属于英国本土的东西,真正去了解英国本土的思想。并且,其实,要去真正了解另外一种文化,除了实践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然后有了如此的基础之后才能更好地区分理解外来的理论和知识。

故宫建筑1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文化的看法。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经这样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文化更难捉摸的了,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想要用文字去定义它,这就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除了不在手里,它无处不在。”

落实到中国文化,其实是一样的,它是那么的难以捉摸,以至于这么多年来,研究越是深入,就反而觉得更加晦涩难懂,更加深奥。在国外,我们很经常提到的就是‘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文化差异’。其实大多数的人都不在文化界限上也不是文化人,只是以自己的语言在主观地讲述属于自己的观点。

在英国,我更加感受到的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对于它的积累和引导,总是让我们不自觉地归入某一群体,然后造就一类集体人格。简单地讲,我们总会讨论到外国人对于中国国人素质的品头论足,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本质都是文化。通过时间的积累,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在文化的界限之上,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一类走得近的人,也总是相似的。说浅显易懂的,可能也比较不好听,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这就是集体人格的形成和沉淀,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在某种方面来讲,其实就是中国人在国外的这种集体人格。

chinatown 3

在英国,更多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总是存在以下的偏差,太注重文化的外在形式,却忽视了它的精神价值;太注重中国文化的积累层面以致忽视了引导作用;太注重作品的组成,却不重视它的人格构成;最后一个则是文化的片段享用,却不注重它的集体沉淀。

这些在上面我谈论到的一些现象都可以被很好的理解。这不是对任何人的偏见,这是提醒并希望大家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本国之外,要更加记得我们是一个中国人,要更有动力地去真正认知自己的中华文化,然后传播,让这个世界,说小众一点,就是让身边的友人/同事更加感受到我们自己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不是反而因为走进了另外一个国度,为了炫耀自己的融入性,反而去挣脱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根,渐行渐远。我也相信,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让渗透满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这些隐藏的光源,变得晶莹剔透。

(Visited 74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