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人专访记者何越

越懂英国,就越不懂英国

         ——从全职太太到名人专访记者

不久前,我收到英文网上杂志《你好》主编Steven Ip的短信。他说:你是英国最棒的华人记者之一,能为我们写篇你的个人素描吗?

我非常感谢他的邀请,虽然他有些言过其实。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我采访了几十位英国精英及上层人物,包括罗斯柴尔德爵士、‘唐顿庄园’卡纳文伯爵夫人、胡润、麦克杜威尔女士(伦敦交响乐团总监)等人士。采访文章发表在BBC中文网及FT中文网上。

20156月,受BBC中文网李文总编委托,我开始负责《人物特写》专栏,以‘BBC英伦网特约撰稿人’身份,每月提供两份高端人物采访文稿。何谓高端人物?我的选择标准是行业里的精英。与他(她)们对话,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享受,是思想上的盛宴。

在为BBC中文网服务之前,我曾在FT中文网发表过许多精英人物采访文章。记得首位采访对象是‘唐顿庄园’里的卡纳文伯爵夫人。当时《唐顿庄园》在国内极为火爆,我致邮海克利尔庄园(唐剧拍摄地),希望采访伯爵夫人。一个月后我坐在了伯爵夫人的办公室里,捧着精致的茶杯,聊起了唐剧与现实贵族生活的区别。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何你在报上的相片全身着牛仔裤?于英国读者,这是显而易见的傻帽问题,伯爵夫人不穿休闲装或是牛仔裤,那该穿啥?可于中国读者而言,伯爵夫人应该是漂亮华贵的,穿 牛仔裤是奇怪的。

几乎在所有事务问题上,无论治国理念,还是家庭关系,中英两国读者之间存在巨大文化认知差异,且这个距离是隐形的,唯了解两国文化之人方可洞察。我最常听到的问题是:你怎么不找保姆?提问者不单是国内的朋友,亦有英国朋友。他们在英国念书工作多年,很多时候仍然以中式逻辑看英国社会。

有句话说得好:懂得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或者这么说:有一个圆,里面是懂的知识,圆外是不懂的。如果懂得越多,圆就越大,相应的,圆外的部分也亦越大,即不懂的就越多。我在英国11年的生活就是这个体验:我越懂英国,我就越不懂英国。

现在,我观察英国的目光已渐渐从景仰转向批评。我常为FT中文网写社会随笔。和薛莉编辑合作已有三年时间。还记得首个稿子是《中国妈妈对话英国妈妈》,那时我是全职妈妈,住在英国海边小镇,生活寂寞空虚无聊,文字是我排遣的唯一方式。我曾经无数次抱怨过自己的现状:不住在伦敦,时间全被孩子占据,曾经的广州电视台名主持人堕落成家庭妇女,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硕士加一年博士全白读了。但是今天我感谢生活把我逼至绝境,让我这个以为只能在镜头前说话工作的人,背水一战,转型成为文字记者,用笔,而不是口,进行人物报道。

明年16日,我将采访英国前商务大臣温斯·凯博(Vince Cable)。这个采访很让我雀跃。在布里斯托尔大学国际关系学两年的学习,让我对政治格外关注。我曾经对英国民主体制佩服有加,现在除了批评,还是批评。今年英国大选期间,为完成FT中文网刘为民(笔名魏城)编辑交给我的大选报道任务,近五十天时间里,我完全投身于大选报道中,如同过节般开心。选举当晚,BBC中文网李文总编委派我去哈文特选区现场采访,报道首位华裔议员Alan Mak的诞生。能在英国大选中报道有所贡献,让我兴奋且骄傲。

我知道有许多聪明能干的中国女性,来到英国后无法施展才艺,心有不甘地成为了家庭主妇或是全职母亲。从一名电视台主持人,到英国博士留学生,我曾是全职妈妈,现在亦仍然以全职妈妈为正职。我没有向困境低头,我艰难地撕开了一条向外的缝,然后坚持不懈地、一点一滴地把缝掰开。现在,我每日勤奋工作,期望有朝一日缝隙终成路。愿以此文与各位仍在困境中挣扎的海外女性共勉,并祝各位圣诞节愉快详和!

(Visited 397 times, 1 visits today)